真正內(nèi)心強大的人,都掌握了這3條公式! |
新聞類別: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瀏覽量:1673 |
“缺乏自信的人,無法抵御來自心底的寒冷,即便穿再多衣服也是徒勞”。
01/自信,是不斷地“自我清零”
自信的人,是用未來計算當(dāng)下;而不自信的人,會用過去計算未來。
怎么理解這句話呢?舉個例子來說:
我從小在海邊長大,所以特別喜歡游泳。每次看到大海,都忍不住一頭扎進水里,然后使勁往深海里鉆。
高中有次放暑假,我和幾個哥們兒相約去游泳。那時候年輕喜歡相互攀比,覺得誰游得遠誰就牛。
記得那次是我游得最深的一次。可突然間,我的大腿內(nèi)側(cè)一陣猛烈的劇痛,像是被刀剌了一下,緊接著就是抽筋,身體不自覺地開始僵硬,于是拼命地用雙手拍打著海水大聲求救。
后來,我被兩個同學(xué)攙扶著送上了岸??刹恍业氖?,我鼻腔里被灌入了大量的海水,腿上還被海蜇蜇出了一個巴掌大的水泡。
自打那次以后,每當(dāng)?shù)搅松詈L?,我就會不自覺地害怕、眩暈,因為過往的體驗,讓我為某種情景不自覺地貼上了“恐懼”的標簽。
我們常說一個人天生是由情緒組成的(好比恐懼、愉悅),可事實上,不同的人對待同樣一件事是有不同情緒的,比如在深海里潛水。
為什么同樣是潛水,有的人恐懼,有的人愉悅呢?
道理很簡單,因為情緒是與情景認知密切相關(guān)。換句話說,促使我們產(chǎn)生不同情緒的,本質(zhì)上是每個人的“已知”。
回到自信這件事情上,之所以我們會對很多事情缺乏自信,其根本的原因是來自于恐懼,它是我們企圖想擺脫、逃避某種危險情景時所產(chǎn)生的體驗。
然而,更可怕的是,負面情緒還存在強烈的“踢貓效應(yīng)”。
正所謂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”。我們時常會把過去的某種遭遇過分延展,甚至還會在不同情景中隨意投射。
比如上學(xué)的時候,可能老師評價你是個內(nèi)向羞澀的人,于是直到工作以后,你仍然會不自覺地隨身攜帶這個標簽;
又如在上一段感情的追求中,對方評價你長相難看,于是你被過去的體驗所裹挾,當(dāng)你在面臨下一段戀情時,仍會為自己的形象擔(dān)憂。
所以,自卑者往往是患上了一種“習(xí)得性無助”的怪病,他們不是害怕未來,而是擔(dān)心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是與過去同樣負面的體驗。
而自信的人呢?他們雖然也有情緒,但卻偏好于把過去和未來做獨立判斷,任何來自于過去的體驗,都不足以評價他的未來。
換句話說,自信的人會不斷為自己清零。因為他們知道,過去已去,而未來皆有可能。
02/自信,是不怕“暴露缺點”
越是自信的人,越是敢于面對慘淡的自我。這句話怎么理解?
先說近些年特別火的一個詞,叫IP。在我看來,很多偏愛于打造人設(shè)的人,都能用一句唱詞來比喻:“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朋,眼看他樓塌了”。
IP之于很多人的身上,為何如此脆弱?
原因很簡單,因為它是以標簽形式呈現(xiàn)的、是抽象的,而一個活生生的人呢?本質(zhì)上是多元的、具象的、不可預(yù)測的。
好比前兩天的“俞敏洪事件”,很多人對他的公開言論嗤之以鼻,甚至引發(fā)出一些沒必要的人格攻擊。
為什么同樣一句話,從男人嘴里說出來,和從女人嘴里說出來,大家感受不一樣呢?尤其是從一個教育家的嘴里說出來,竟然還被評為“社會渣男”了呢?
因為絕大多數(shù)人的認知資源有限,當(dāng)我們?nèi)ピu價一個人的時候,更喜歡采取標簽化的方式去概括。如果你做的和我過去印象中的你不一致,我就有理由懷疑你,哪怕事實真相并非如此。
好比前些年,有位北師大教授發(fā)表了一段言論,他說:
當(dāng)你40歲時,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,也別說是我的學(xué)生——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。
這段話當(dāng)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。
很多人評價,這位教授根本不配育人。甚至還有人認為,一個教師能說出這番話,簡直就是整個中國教育的恥辱和失敗。
放到商業(yè)中,IP是常被用于衡量一個產(chǎn)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。
因為它有強烈的“心里喚起”的作用,能極大提升消費者的認知效率,并在記憶中建立某種關(guān)聯(lián)。
相反,倘若一個普通人也熱衷于刻意營造自己的某種形象,那么結(jié)果往往會事與愿違。
因為,自我包裝背后,往往需要你隱藏更多真實的自我,其中也包括缺點。
好比自古中國的文化領(lǐng)域里有個怪圈兒:倘若你以文人自居,那么你就不能談錢。因為談錢太“俗”、有辱斯文——這是社會對你的基本人設(shè)。
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當(dāng)一個教授跑去從商的時候,很多人會說他“俗”;
當(dāng)一個文藝片導(dǎo)演去搞商業(yè)電影的時候,很多人會說他“卑”;
當(dāng)一個寫字兒的人開始賣廣告的時候,很多人會說他“劣”。
事實上,類似的偏見怨不得別人,而是我們一開始便刻意隱藏了多半的真相。因為我們天然對自己的“缺點”不夠自信,過于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。
所以,話說回來,一個人如何培養(yǎng)自信?
答案其實很簡單,自信的人善于主動暴露缺點,而不會一味地被動隱藏自己的缺點。畢竟,相比好印象或壞印象,真實,才能留給別人最深刻的印象。
03/自信,是奪回“概率權(quán)”
所謂“年輕就是資本”,這是因為年紀越小,越很少知道什么是恐懼??墒?,隨著年齡的增長,越來越多的人會帶給你一些負面的評價,比如這也不行、那也不行。
于是,當(dāng)我們在面臨一些不確定的事物上,逐漸喪失了一種權(quán)利。用經(jīng)濟學(xué)的話來說,就是一種“概率權(quán)”。
用雞湯點的話說:一個人喪失自信的標志,絕非是一味地謙卑待物,而是不肯再嘗試,不肯置身自己于不熟悉的境地。
換言之,自信者與自卑者最大的區(qū)別,在于是否敢于做出新的選擇。
相信很多創(chuàng)業(yè)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感觸:創(chuàng)業(yè)的路上布滿了荊棘,大多數(shù)人不是沒有恐懼,而是逐漸學(xué)會適應(yīng)了恐懼。
所謂“早死早超生”,你無法預(yù)測下一刻會發(fā)生什么,但卻可以自信的面對每一分鐘所誕生的恐懼。
記得《重返地球》這部電影中有段話: Fear is not real, It is a product of thoughts you create. Do not misunderstand me. Danger is very real, But fear is a choice.
“恐懼并不真實存在,它只是你大腦中的衍生物。千萬不要錯誤的理解,雖然危機是真實存在的,但恐懼其實是一種源自你內(nèi)心的選擇?!?/span>
換個角度說:
當(dāng)你真正的明白了,成功是小概率事件,那么你就不會再去害怕恐懼;
當(dāng)你真正的意識到,努力不是為了換來別人的評價,那么你就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缺點。內(nèi)心強大的人不是沒有恐懼,而是他們更加懂得如何利用用恐懼。
用尼采的話來說:“凡殺不死我的,必將使我更加強大!”
文章來源:產(chǎn)業(yè)智能官 |